张登部 王黎明等 肖相如频道
导读: 今天跟着《内经》学习“阴陵泉”和“阳陵泉”的用法。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 “疾高而内者,取之阴之陵泉;疾高而外者,取之阳之陵泉也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疾高而内者”,是指症状表现在上部而属于内的脏病。
正如《类经》张介宾所注云:“疾高而内者属脏,故当取足太阴之阴陵泉。”
“疾高而外者”,是指症状表现在上部而属于外的腑病。
《类经》张介宾注云:“疾高而外者属腑,故当取足少阳之阳陵泉也。”
本条经文主要说明上病可以下取,但要分清病变不同部位,病位不同,取穴有异。
“疾高而内者”,即为病在脏,因脏属阴,为内,而足太阴脾经循行分布于下肢内侧,入腹属脾络胃。
因此, 当病位在脾时,可取合穴阴陵泉进行治疗,以应其在上之内。
“疾高而外者”,即病在腑,因腑属阳,为外,而足少阳胆经之脉以下胸中,贯膈络肝属胆,循胁里,向下循行于下肢的外侧。
故病位在胆腑时,可取用其合穴阳陵泉进行治疗,以应其在上之外。
正如《灵枢·官能》篇所云“入于中者,从合泻之”,即是此意。
应该强调指出的是, 辨证的重点看是否影响到脾与胆,有无脾脏与胆腑的病证表现,如果出现了脾脏与胆腑的症状,方可取用阴陵泉或阳陵泉穴, 否则,其疗效即不佳。
譬如:风湿性心脏病,出现心脾两虚而有浮肿或小便不利时, 则可取阴陵泉穴进行治疗,以其补脾利湿而通利小便,其疗效甚佳。
同样,腑病涉及到肝胆时,方可取其阳陵泉穴进行治疗。
如湿热蕴结于胆腑而致胆囊炎、胆道结石等,出现胁痛、黄疸、恶心呕吐、口苦等证时,可取阳陵泉穴,以疏肝利胆、清利湿热,这已成为针灸临床常用惯取之法,其渊源即在于此。
注: 具体治疗请遵医嘱! 本文选摘自《内经针灸知要浅解》,张登部、王黎明、高树中、刘光亭主编,南海出版公司出版,2006年5月。本公众号“肖相如频道”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。
Copyright 2015-2023 港澳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